由一个普通农家孩子,破格转成正式的体育教师,继而擢升为国家干部,这一切都因与武术结缘。河北沧州电视台的“沧州人物”栏目曾以“王志海的武术情怀”为题,报道了沧州劈挂拳名师王志海的成长历程。笔者认为,王志海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武者,虽鲜有好勇斗狠的经历,却引领着当今武坛的发展方向,是当代涌现出的武术杰出代表性人物之一。
八十年代成名武林
提起王志海,年届中年的武术爱好者们可能并不陌生。在武术“热”遍布全国的上世纪80年代,王志海代表河北省,先后在太原(1980年)、南昌(1983年)、兰州(1984年)、徐州(1986年)参加了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和全国传统武术大赛,在名手云集的比赛中,连续四次获得劈挂拳、疯魔棍和苗刀金牌,成为全国武术爱好者共同瞩目和崇拜的人物。多家武术专业刊物对王志海的事迹进行了报道,日本《武术》杂志也以较大篇幅刊登了王志海的习武情况和拳照,一时间王志海名闻遐迩。许多青少年武术爱好者可能要问,王志海是怎样成为一代武林强者的呢?
二十里外艰辛求艺
王志海出生在河北省沧州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武风浓厚的沧州,王志海从小嗜武如命。12岁那年,王志海见村里的小伙伴跟着邻村的肖玉峰师傅习武,十分羡慕,在父母不同意的情况下,偷偷地找到肖老师,老人见其机灵、恳切,便答应了其习武要求。两村之间相距20里地,在上世纪60年代,年少的王志海每天下午放学后,先给家里打好喂牲口的草,然后抄起块凉饼子,一边吃一边向肖老师家跑去。肖老师教孩子们打拳舞棍格外认真,时常练到深更半夜,虽然离家路远,但王志海总是坚持练到最后,然后顶着满头的星星,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回家去。有时王志海回来得太晚,不敢敲门怕惊动已经睡着了的大人,便跳墙进院,悄无声息地回到屋中休息。有一次,王志海蹿墙的劲头过大,未控制好平衡,大头朝下栽下去,父母急忙跑到院里,将摔得不能动的王志海扶到屋里。
几经寒暑,王志海跟肖玉峰习武已有8年,燕青门的各项拳术套路和刀、枪、剑、棍等器械样样娴熟,武艺大有长进。看着王志海的进步,肖玉峰非常高兴,但由于自己年事已高,继续教王志海习武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对他说:“你的武术功底已非常扎实,但你肩松腰活的特点更适合练劈挂拳,将来有机会,我把你推荐给郭爷,你跟他去学劈挂,武艺长进会更快。”但说过这话不久,肖玉峰便因病去世了。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愿望,1972年,20岁的王志海给沧州“郭燕子”(郭长生)的儿子郭瑞祥老师写了一封长信,诉说了肖老师的遗言,表示要跟郭老师习练劈挂。郭瑞祥见其如此心诚,遂收其为关门弟子,王志海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二五更深苦练真功
郭瑞祥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他既承家学,又拜马英图前辈为师,兼融两家劈挂之长,得沧州劈挂拳真髓。收王志海为徒后,郭老师每周挤出周三、周日两天时间,专程为王志海传授劈挂拳、疯魔棍和苗刀等技艺。自习练劈挂拳后,王志海如鱼得水。他每天早晨四点多起床,先是长跑十几公里,然后练习基本功,最后进行套路和器械的练习。他相信真功夫是练出来的,所以练功非常刻苦。练“乌龙盘打”,每天一打就是几百下;练习腿功,他把沙袋吊在房梁上,每次至少轮抽1000次;练习一个打斩的动作,一次要打3000下;练习劈挂拳的“搂桩”功法,他把缠上纸、布的粗木横绑在树干上,以腰带臂,双臂抡搂,开始时,直搂得手臂起泡、流出血水,然后上点药水继续搂桩……王志海刻苦练功,风雨不误,纯熟的技艺,过硬的基本功,使他在赛场上挥动双臂密如雨,猛劈硬挂赛抽鞭。
直到现在,年过古稀之年的王志海仍坚持每天四点多起床,保持着二五更的功夫。用他自己的话说:“选择了练武术,你就练去吧,哪里是个头哇,没有头啊……许多人练武术练不了这么好,是因为他们没有下到咱这功夫。”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深知自己比别人多流了多少汗水、多下了多少苦功。
宝刀不老再立新功
王志海虽然已是功夫上身的武术名家,但他并不目空一切,他以练武之人虚怀若谷的宽广胸怀,团结其他武术门派,吸收其他拳种之长。45岁时,王志海曾师从陈式太极拳名家马虹先生参悟太极,他谦虚勤奋,深得马虹赏识,很快,他的太极拳便打得有模有样。疾风暴雨般的劈挂拳和缠绵柔和、刚柔相济的陈式太极拳,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拳术,被王志海驾驭得游刃有余,从而也更加深了他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识和喜爱。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0/1020/719.html
上一篇:武术文化在校园开展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难以割舍武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