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发展历史悠久,到明清时期,百花绽放,百家争鸣,为今后武术的发展,确立了中国武术在世界武坛的地位[1]。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少年身心都有提高。研究发现,练习武术可增强身体素质,在合理营养条件下,经常进行武术锻炼对身体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且武术运动可培养青少年坚强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让青少年更加健康茁壮成长[3]。本研究对离石区少年习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吕梁市离石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指导。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鸿龙武术搏击俱乐部、亚奥跆拳道、康源武术馆、嵩山武博、高士武道馆、国威武术散打、龙腾武术搏击中心、永宁国际跆拳道为调查点,以武馆少年及教练为调查对象。
表1 离石区武馆练武场地面积、器材一览表武术馆 面积(m2) 器材是否满足使用 场地是否满足比赛要求鸿龙武术搏击俱乐部 74 否 否高士武道馆 138 是 是嵩山武搏 60 否 否国威跆拳道 140 是 是龙腾武术搏击中心 110 否 否康源武术馆 120 否 否亚奥跆拳道 90 是 否永宁国际跆拳道 115 否 否
表2 武馆武术教练信息一览表人数 41 9 27 13 10 0 7 22 17 4比例(%) 82.0 18.0 54.0 26.0 10.0 0 14.0 44.0 34.0 8.0
表3 武馆少年年龄、性别一览表年龄层次(岁) 男生人数 女生人数 总人数 比例(%)7~9 72 14 86 17.2 10~12 156 21 177 35.4 13~15 171 23 194 38.8 16~18 31 12 43 8.6合计 430 70 500 100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参考相关文献编制问卷,问卷内容分为教练问卷和少年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武术馆硬件基本情况、教练及习武少年基本信息、武馆开课情况、少年习武的因素及取得的果效。共发放教练问卷50份,回收5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发放少年问卷530份,回收率为100%,除去无效问卷30份,有效问卷回收500份,有效率94%。
表4 开课信息汇总一览表开设课程 拳术 器械 防身术种类 长拳 太极拳 少林拳 刀术 剑术 棍术 散打 搏击 跆拳道技术难度 一般 一般 简单 一般 简单 一般 较难 较难 较难毕业时间 半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半年 2~3年 2~3年 2~3年考核方式 汇报表演汇报表演汇报表演汇报表演汇报表演汇报表演比赛比赛汇报表演
表5 少年习武动机一览表(多选)兴趣爱好 防身自卫 增强体质 丰富生活 结交朋友 磨炼意志 跟风 其他人数 317 211 183 86 156 45 96 149比例(%) 63.4 42.2 36.6 17.2 31.2 9.0 19.2 29.8
表6 少年习武态度变化一览表学员态度 习武前人数 比例(%) 习武后人数 比例(%)非常喜欢 53 10.6 97 19.4喜欢 144 28.8 268 53.6一般 216 43.2 123 24.6不喜欢 87 17.4 12 2.4
1.2.2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
2 研究结果
2.1 离石区武馆基本信息
2.1.1 离石区武术馆硬件基本情况
由表1知,所调查的8所武术馆中,只有部分武馆中场地符合规定。且在调查中了解到武术馆的训练器材严重缺乏,合格率只有37.5%,无法满足武术训练的多样化。
2.1.2 离石区武术教练基本情况
由表2知,20~40岁的教练占80%,41岁以上的教练占10%。所调查的50名离石区武术教练中,中专学历及中专学历以下的人数占58%,大专学历的占34%,本科学历的占8%。
2.2 吕梁市离石区少年习武情况
2.2.1 武馆少年年龄、性别
从表3知,离石区武馆少年7~9岁习武占17.2%,10~12岁习武的占35.4%,13~15岁习武的占38.8%,16~18岁习武的占8.6%,大部分习武的少年年龄在10~15岁。
2.2.2 吕梁市离石区武馆开课信息
从表4知,离石区武术课内容主要有拳术有长拳中的三路长拳,太极拳的简化24式,少林拳中的罗汉拳、通背拳;器械有刀术中的大刀、单刀,剑术中的初级剑术,棍法中的双节棍、少林棍和防身术中的散打、搏击、跆拳道。
2.3 吕梁市离石区少年习武的成效
2.3.1 离石区少年习武动机
由表5知,学员的习武动机有兴趣爱好、防身自卫、增强体质、结交朋友等。其中动机为兴趣爱好和防身自卫人数较多,分别为63.4%和42.2%,磨练意志的只占9.0%。
表7 少年习武果效一览表(多选)身高有增长 身体变结实 免疫力增强 适应力增强 更有礼貌 无效果认同人数 224 356 185 194 317 16比例(%) 44.8 71.2 37.0 38.8 63.4 3.2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qikandaodu/2021/0121/819.html
上一篇:中国武术与古代军事文化的关系研究①
下一篇: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武术传播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