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9月,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在兰州盛大开幕。这个热闹非凡的盛会,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敦煌武术就在这场盛会中首次亮相,对一名亲历者,一名武术家而言,这次盛会给王建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敦煌,博大而神秘,也是无数人士心中的圣地。改革开放后,取材于敦煌的舞剧《丝路花雨》,为人们推开了一扇大门。从那时至今,甘肃学者在敦煌舞蹈、敦煌服饰、敦煌医学、敦煌武术、敦煌书法、敦煌饮食等方面进行深入发掘。 敦煌武术是将敦煌壁画中武术图案,经过武术家们研究分析,再结合甘肃传统武术而挖掘整理出来的武术套路。敦煌武术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说起王建中的父亲王得功。王得功曾任甘肃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先后在省武术队、甘肃省武术馆担任副馆长兼总教练,于2013年5月11日去世。二十多年前,王建中作为表演指导,亲历了敦煌武术的创编。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王建中讲述的敦煌武术走下壁画的故事,同时也怀念已远去的一代武术大家。 一句提示,从敦煌入手 最初,父亲并没有专门创编敦煌武术的想法。他的想法是对甘肃武术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发掘、推陈出新、培养新人。 是徐才的一句话提醒了父亲。那是在1990年四五月份。父亲当时在兰园举办少儿散打培训班,这为全国带了头。中国武术协会对此很关注,徐才主席亲自到兰州考察,并让我们总结经验,计划向全国推广。 我记忆中,徐才梳着背头,戴着眼镜,有些丁肇中的儒雅。他给父亲建议,敦煌在甘肃境内,你们应该好好做做敦煌武术的文章。这句话,可算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敦煌当时热得很,取材于敦煌的舞剧《丝路花雨》正在全国上演,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父亲决定向这一方向发掘。敦煌壁画中关于武术的题材究竟有多少?这就说不清了。父亲找了各种敦煌资料,开始“纸上谈兵”。经过漫长的准备、模拟、比划、演练,有了敦煌拳的雏形,但此时父亲还是吃不准。时值首届丝路节筹备在即,父亲感觉这是个推出敦煌武术的机会。他计划去趟敦煌,就拜访了段文杰先生。段先生给他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一些武术图案,又开了专门考察敦煌洞窟的介绍信。段先生的介绍让父亲信心大增。 1992年的四五月份,父亲决定去敦煌。他先后三次去敦煌。这是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当时,父亲带着陈青、李天华还有我妹妹王素君去了敦煌。 那时,火车只能通到安西(今瓜州),差不多坐两天一夜,父亲他们兴奋得很。在敦煌莫高窟他们看到藏经中的《相角图》,看了290窟的《相扑图》、175窟唐代的《对练图》、61窟五代的《舞剑图》、249窟顶的《力士捧摩珠》、《阿修罗》等等,也读了《敦煌遗书》:“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少年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驱狂妖”、“手执钢刀亮如雪”诗歌。 那时,很少人家有照相机,同时洞窟内禁止拍照。看到的壁画内容全靠脑子记。父亲给每个人分配了素描、记录、模仿等任务。晚上,回到住地后,对照记录、素描、印象,设计动作、规范名称、修改演练。 对这次敦煌之行,妹妹的回忆中,基本上全是看壁画、临摹、商讨,连像都没有照。只是鸣沙山上玩了一阵,结果还是在沙丘上复习从壁画上学的动作并加以定格的造型。 厚积薄发,壁画动了起来 敦煌之行他们的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但也面临重重困难。壁画人物的动作,其实就是武术中的架子,是武者演练中被凝固的瞬间。它是平面的,如何把这些平面动作,连贯起来变成立体,更要有劲道的运行。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父亲8岁习武,先后拜过数十位老师,掌握了大量的传统套路。在莫高窟看壁画时他就发现,壁画上的动作造型在甘肃传统的武术套路中能找到对应。也可以这样说,创作敦煌壁画画师们将他们看到的武术动作搬到壁画上,而民间武术家们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也把这些武术特点传承了下来。比如敦煌壁画中掌形,就和国内其他拳法中的柳叶掌不一样,柳叶掌是五指合拢。而敦煌壁画中掌则多为八字掌,是将大拇指分开的,这种掌法也叫佛手掌。恰恰,兰州拳法中就保留了这种掌法。当然,还有更多的吻合。我就不一一说了。毫无疑问,这种碰撞让每一个人都很兴奋。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zonghexinwen/2020/1102/738.html
上一篇:谁说中华传统武术无用 干日本人的时候还是很猛 下一篇:三字经+武术!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前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