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何不是“献与

来源:武术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 但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这个“货”字,而不是用“献”或者“奉”。 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物”、“上与下”关系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古代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
但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这个“货”字,而不是用“献”或者“奉”。
这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物”、“上与下”关系的思考。

人不是物品,不可被归属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人”的地位,将“人权”放置于“神权”之上,凡是涉及到人的事情,都是被重视的。
比如,在古代就有“杀人偿命”的律法,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即使一个凶徒杀了人,那么他也不是很容易就被判死刑的。需要层层审批,反复甄定,最终以确凿的证据认定他杀人的行为是恶劣的,然后才会被处死。
说得形象一点,一个乡野农夫杀了人,他的生死连中央的司法部门也无权决定,最终都要放到国家最高首领皇帝的面前,由他御笔亲批才作数。
这反映的是古代对于“人”的重视,最大程度上避免被“冤枉”的可能。
人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而他的个人意愿也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尊重。

如果是一件物品,比如“和氏璧”这样的宝物,争夺的时候往往会是“有德者居之”,但一个人是否要为国家效力,他是有选择权的。不是说君主特别贤明,人就必须要为其效力。
这一重视“人”自我选择的观念在很早就产生了。
相传,尧当政时期,有一个贤人叫做许由。尧在禅让给舜之前,是想将“帝位”禅让给许由的。结果表达了这重意愿之后,许由立刻逃跑了,跑到颍川去洗耳朵,认为尧和他讲的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
尧是贤明的,许由也是贤明的,但是否为国出力,是否辅佐君主,就像孔子总说自己是“待价而沽”一样,表现的就是人的这种主动选择的权利。
这就是为什么是“货”而不是“献”与“奉”,前者是选择的权利,后者是不可违背的义务。
良禽可择木,贤臣可择主
“货”除了可选择之外,还要求“回报”。这就是中国古人对“上与下”关系的思考。

有一句话,一直被人认为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表现,但其实是误读:
君君,臣臣。
有人将其解释为君主和臣子间森严的等级制度,其实是不对的。这句出自《论语》中的话,真正的含义是:
君主必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必须要有臣子的样子。
换句话说,如果“君”不君,那么“臣”也可以不臣。
这重含义在《孟子·离娄下》中表现得更为明确: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可见,“货”与帝王的条件就是帝王能给臣子多大的回馈,这不是无私地奉献,而是有偿地工作。

上与下的关系从来都是相对的,有下才有上,作为臣子对于君王虽然有着恭敬,但并不盲从。君主有多大的信任,多大的倚重,臣子会根据这些精神上的满足来做多大的贡献。
就像有些君王在位倒行逆施,残害忠良,那么死后会有一个“恶谥”在等着他,比如“纣”、“厉”、“灵”等等,这样的君主是不会得到尊重的,那就更别说“上与下”的等级关系了,最严重的就是“独夫”人人可诛。
在国家的治理上,贤君能臣才是最好的搭档,“上与下”是互利的关系,而不是等级的压迫。魏征的强谏,屈原的沉江,都是臣子对于君王所表现出来的主动的态势。
所以,“货”与帝王,所得到的的回报不是指金钱等具体事物,而是指精神上的满足感。如果是“奉”或者“献”,表现的只是卑微的身份而已。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之所以“不献”、“不奉”,表现的就是人才对于帝王、国家有着主动选择的权利,也对君王能给予自己多大回馈而抱有很高的期望。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zonghexinwen/2021/0409/1203.html

上一篇:武术名家盛松芬入选《中国武术名家人才数据库
下一篇:“十八般武艺”?丨湍口镇:常态化服务 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