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民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拳是陕西关中、山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但以关中红拳最为盛名。
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
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来提高技艺。
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ì)”,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力,下诏“徙(bi)郡国豪杰及訾(zi)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
大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又使茂陵成了滋生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并与当地武侠融合丰富了红拳内容。现今兴平茂陵一带还是红拳盛行之地。陕西人称为“拳窝子”。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
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王朝网罗武备人才的重要制度。
武举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又一次使红拳得到广泛交流和提高。
唐代红拳的拳法称谓为“唐手”、“角抵”,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出自陕西的名将。
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红拳是先存在,后有冠名。
据传,陈抟老祖当年在华山修道,当地一个樵夫向陈抟老祖传授了一套拳法,当陈抟问樵夫此为何拳法时,樵夫说:我们当地祖辈都习此拳法,没有名字。我看此拳既然是人间红尘中的拳法,就叫“红拳”吧。
民间还传说,宋代把套路称为“使拳”,把棍术套路称为“使棒”,陕西方言称“耍拳,耍棍”,由于关中拳在当时耍的红火,后被称为红拳。红拳也有艳美、吉祥之意。
明代,戚继光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注解三十二势长又称红拳,拳谱中可见到“裙拦”撑、补、揭、抹、捅、劈、斩等,红拳拳谱至今还在沿用,拳经中“披红”“推红”都是红拳至今还在沿用的招法。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所载“西家拳”其惯用拳势“雀地龙”“裙拦”等。清代在《清稗类钞·技勇类》中出现过“大小红拳、关西拳”的称谓。民间流传着“东枪西棍关中拳,东查,西红”的说法。
文章来源:《武术研究》 网址: http://www.wsyjbjb.cn/zonghexinwen/2021/1007/1783.html